在種了一輩子田,做夢也沒想到稻草還能編得這么好看,變成藝術品。”羅顯群樂呵呵的說。去年12月,他家田土被征收用來建設稻雕文化藝術園,一開始老兩口還很猶豫,因為他們打心底懷疑幾塊田和幾堆稻草能辦成什么事。然而,眨眼不到一個月的工夫,百余個栩栩如生的稻雕就矗立在了大變樣的藝術園里,老倆口在吃驚的同時也落了心。藝術節開幕后,老倆口在景區一會兒摸摸活靈活現的大水牛,一會兒看看憨態可掬的卡通人物,久經風霜的臉上露出了童真的微笑。
今年元旦,稻雕文化藝術節如期在景區舉辦。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從城市走進田園,觀賞鄉村旅游稻雕藝術,回憶兒時與伙伴在田間的各種樂事,感受冬季旅游不一樣的文化體驗。
從2015年12月3日開工到2016年1月1日正式開園,由職校學生、民間藝人和設計師三方組成的設計團隊,用短短28天的辛苦,換來了一個個惟妙惟肖的作品,換來了廣大游客的點贊。
來自都勻的伍世杰帶著一家老小專程過來游玩,他說:“小時候在農田里長大,看著這些稻雕特別有感觸,特別是看著這個水牛,就想起以前自己小時候的艱辛與趣事,所以特地帶孩子來感受我們傳統的農耕文化,因為做人不能忘本。”
稻雕藝術節的成功舉辦,也為縣“金海雪山”景區的提質升級,拉開了一道全新的序幕。其實,曾在全省生態文明城市考核中排名靠后,痛定思痛,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逐步實現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格局。
如今,不少曾經的荒山變得更加翠綠,以前單一的茶葉種植已發展為“茶旅”一體化,從前不少閑置的鄉村美景也變為火熱的鄉村旅游目的地,稀疏的林場也變成了浩瀚的林海……這就是30萬人民和縣委、縣政府交上的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答卷。
通過對生態園區的開發和對文化節的推廣,休閑度假游和民族傳統文化、農耕文化有機結合,把洛北河刺激性旅游和陽寶山佛教文化感悟游相連接,以及云霧現代農業體驗游和平塘科普文化相聯動,全力提升旅游文化內涵,努力把打造為黔中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特色縣,以及宜游、宜賞、宜居、宜玩的全年性的特色旅游服務圈。
提及建立稻雕藝術園的初衷,縣委書記莫春開說:“每年秋收后群眾焚燒稻草,不僅對生態和空氣破壞很大,更未產生分毫價值,于是經縣委、縣政府討論研究,決定把稻草制作成稻雕,讓鄉村旅游和民族文化相融合,把農業廢品變為工藝品,再讓工藝品變為商品,從而引導群眾把保護生態、經濟發展和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。”